第25章 经济软着陆 最后的肖家二子婚姻大事(1/2)
一、软着陆的回响
1993年5月的京城,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不易察觉的松弛感。
翻开各大主流报刊杂志,“国民经济实现软着陆”的标题与长篇论述占据了显要位置。
权威的经济学家和官方媒体纷纷撰文,详细阐述这场历时近三年的宏观调控,如何成功避免了经济“硬着陆”可能带来的剧烈震荡——那曾令人忧惧的社会不稳定风险,正在逐步化解。
文章指出,通过一系列精准有力的措施(如合理调控信贷规模、规范金融秩序、优化投资结构、稳定市场物价等),过热的经济引擎终于被平稳地降速。
通胀压力得到有效遏制,物价涨幅明显回落。
虽然部分行业面临调整转型的压力,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尚待解决,但整体经济正朝着更为健康、可持续的方向稳步前进。
市场信心在恢复,人们开始更理性地规划未来。
二、故宫旁的关切与偶遇
初夏的傍晚,故宫红墙外那座幽深宁静的四进院里,弥漫着温馨的家常气息。
肖家德高望重的长辈肖征(军部担任要职),与妻子王月、弟弟肖曙的妻子王一菲,以及肖镇的妻子李小云,围坐在庭院中的石桌旁。
茶香袅袅,话题自然转到了家族晚辈身上——肖家那对23岁的双胞胎闪着金光的钻石王老五,肖承志(小七)和肖承功(小八)的终身大事。
“小七这孩子,稳重踏实,在石城陆指的成绩有目共睹。”幺妈王月放下茶杯,语气温和却带着关切,“这次去宝安参加驻港部队的筹备工作,责任重大,时间肯定紧。
他未来的伴侣,思想觉悟要高,能理解支持他的工作,最好也能独立自强,把家里照顾好,让他没有后顾之忧才行。”
李小云作为母亲,眼神里满是慈爱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焦虑:“是啊,工作重要,个人生活也不能耽误。
承志这孩子有主见,但终身大事,关键还是看两人是否合得来,人品心性最重要。
他常年在外,聚少离多,对方得能体谅,自己也得有事业寄托。
我认识几个老同事家的姑娘,工作能力都很强,人也明事理……”
“小八这边也不轻松,”弟媳王一菲接话道,“万盛是老工业区,现在全国经济刚‘软着陆’,地方发展任务重、挑战多。
他年轻,刚去主政一方,压力不小。
他的另一半,性格要开朗大气些,能帮他更快融入当地环境,最好在教育、文化或者民生服务方面有经验或热情,能和他一起为地方做点实事,成为真正的贤内助。”
肖征老爷子一直安静地听着,此刻缓缓开口,声音沉稳有力:“承志在为国效力,承功在为地方服务,都是干事业的黄金年龄。
‘软着陆’是国家发展的新阶段,也是他们个人奋斗的新起点。
婚姻是人生大事,关系到家庭的稳固和幸福。
我们长辈关心是应该的,人选要注重品德、能力和双方的契合度。
但也不用太着急催他们,让他们先去新岗位扎下根,干出点实实在在的成绩来。
事业基础打牢了,个人问题解决起来也更顺心。
你们做长辈的多留心、多关心,最终还是要看他们自己的缘分和选择。”
长辈们正讨论着几位优秀女青年的情况,言语间充满了对晚辈幸福的期盼。
就在这时,院门处传来轻微的脚步声。加班归来的肖承功(小八)刚踏进垂花门,就隐约听到了“相亲”、“姑娘”、“小八”等字眼飘过来。
他脚步一顿,心头猛地一跳,几乎是下意识地缩回了脚,悄悄转身,沿着原路快步退出了四进院。
相亲?长辈们已经在张罗了?想到要面对一群陌生姑娘审视的目光,小八心里就一阵莫名的发怵。
他决定先回自己在南锣鼓巷95号西跨院的小窝冷静一下。
三、兄弟夜话:期待与拖延
回到熟悉的西跨院房间,肖承功的心还在扑通扑通跳。他拿起电话,拨通了远在石城、明天就要启程去宝安的哥哥肖承志(小七)。
“喂,哥,睡了吗?”承功压低声音。
“没呢,收拾东西。怎么了?”电话那头传来承志沉稳的声音。
“我刚回四进院,差点撞枪口上!”承功心有余悸,“爷爷、奶奶、小伯母,还有咱妈,正围着石桌开‘作战会议’呢!”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